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炎症性肠病10大真相揭秘!

时间:2025-05-20 17:18:42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肠道健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炎症性肠病,这一复杂而顽固的疾病给众多患者带来了身心的双重困扰。然而,围绕它的诸多误解如同迷雾,让患者在求医与自我保健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今天,就让我们拨开迷雾,探寻炎症性肠病的十大真相,以科学为刃,斩断误区的荆棘,重燃肠道健康的希望之光。

许多人误将炎症性肠病简单视作一种单纯的肠道感染,实则不然。它并非由单一细菌、病毒引起,而是免疫系统异常激活,错误地攻击自身肠道组织,引发持续炎症。这就像一场内部“战争”,免疫系统成了失控的“士兵”,不分敌我,导致肠道黏膜受损、溃疡形成。了解这一点,患者就不会盲目寻求抗感染治疗,转而从调节免疫入手,开启正确的诊疗方向。

腹痛、腹泻,这些常见症状背后隐藏的是病情的复杂多样。有的患者可能还伴有发热、体重下降、贫血等全身表现,甚至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皮肤病变等肠外症状。疾病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的缓解期长达数年,仿若平静湖面,一朝爆发却汹涌澎湃。这种个体差异要求治疗方案必须精准化、个性化,绝不能一概而论。

饮食调整是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日常“必修课”。过去认为需严格忌口,诸多食物碰不得,如今观念逐渐转变。一味禁食可能导致营养匮乏,影响身体恢复。其实,在病情活动期,低渣、易消化饮食能减轻肠道负担;缓解期则可适当放宽,保证营养均衡,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的蔬果适量摄入,如同为肠道修复提供“建材”,助力其重回正轨,但要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防“火上浇油”。

遗传因素在炎症性肠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并非决定命运的唯一“枷锁”。若家族中有亲属患病,个体发病风险虽有所上升,可后天环境因素同样关键。吸烟、长期精神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都可能成为触发疾病的“导火索”。所以,即便携带遗传“易感基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也能降低发病可能,甚至改变疾病进程。

面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常陷入焦虑、抑郁等情绪泥沼,而这恰好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心理压力致使体内激素失衡,进一步扰乱免疫系统。此时,心理疏导与治疗同药物、手术等医疗手段同等重要。家人、朋友的关怀,专业心理医生的介入,能帮助患者驱散心灵阴霾,以积极心态投入疾病抗争,为康复添砖加瓦。

随着医学进步,生物制剂崭露头角,为炎症性肠病治疗带来新曙光。这些精准“靶向”药物,专门针对异常免疫通路关键靶点,像精准导弹打击敌人,高效抑制炎症,诱导病情缓解,减少传统药物副作用。许多难治性病例借此迎来转机,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回归正常轨迹。

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各类偏方、秘籍充斥网络,宣称能根治炎症性肠病。实则这些多无科学依据,轻信尝试不仅浪费钱财,还可能延误正规治疗,使病情雪上加霜。患者应树立正确就医观,依托正规医院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等多学科团队,遵循科学诊疗规范,莫入“旁门左道”。

定期复查是炎症性肠病管理的“瞭望哨”。通过血常规、C 反应蛋白、肠镜等检查,医生能及时洞察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种类。即便处于缓解期,肠道黏膜或许仍在悄然修复,或暗藏复发危机。规律复查犹如为肠道健康“把关”,防患未然,保障长期稳定。

运动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益处多多,却被不少人忽视。适度运动可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还能改善心情。散步、瑜伽、游泳等温和运动,恰似为肠道注入活力源泉,促进肠道蠕动,助力消化,调节身心。当然,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尤其在病情活动期需酌情休息。

炎症性肠病虽棘手,但绝非绝症。从正确认知病因、症状,到合理饮食、规范治疗,再到心理调适、定期复查,每一步都蕴含着康复希望。当下,医学研究持续发展,新疗法不断涌现,患者只要秉持科学态度,与医生携手共进,就能在这场肠道“保卫战”中赢得胜利,畅享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