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54位医者绘就健康中国新图景

时间:2025-08-19 17:32:32

在全社会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节点,中央宣传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揭晓2025年度"最美医生"名单。这场跨越医疗界与大众视野的评选活动,犹如在时代长卷中勾勒出当代医者的精神群像,将54位获奖者的事迹化作56个温暖坐标,串联起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轨迹。

白衣执甲背后的生命温度

在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次仁卓嘎医生的巡诊药箱已陪伴她走过43万步崎岖山路。这位藏族女医生用蒙汉双语填写的"健康档案卡",不仅记录着牧民群众的血压血糖值,更承载着3800多名游牧群众的健康托付。她的移动诊疗包里永远备着风干牛肉,这是二十年来与患者建立的特别约定——按时服药就能获得奖励。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健康管理方式,让当地高血压规范服药率从17%跃升至89%。

科技羽翼下的精准之爱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医者仁心的表达方式。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明阳团队创造的"数字孪生手术系统",通过全息投影将患者器官1:1还原在手术室。这套相当于给医生装上"透视眼"的系统,已成功指导完成127台高难度脑肿瘤切除手术,让手术精度达到0.1毫米级,相当于在发丝直径范围内完成精准操作。而在2000公里外的贵州山区,"5G超声机器人"正在村卫生室为孕妇做产检,省妇幼保健院的专家通过实时影像实施远程诊断,这项技术已覆盖98%的县级医疗机构。

跨界融合创造健康新生态

今年获奖者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医疗跨界人”。来自深圳的公共卫生医师王璐开发出"流行病学侦探系统",通过抓取外送平台退单数据,成功预警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呼吸科专家陈志远联合建筑师团队设计的"呼吸友好型社区",通过在社区花园种植特定植物群落,使哮喘患儿急性发作率下降42%。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着"大健康"理念的深化,医疗服务的边界正在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延伸。

薪火相传中的时代答卷

在颁奖典礼现场,86岁的眼科泰斗张培礼与28岁的角膜移植专家杨晓宁完成了一场特别的交接。这对相差58岁的师徒,共同保持着角膜移植成活率99.3%的世界纪录。张老褪色的手术服与杨医生智能显微眼镜上的数据流形成鲜明对照,恰似中国医疗事业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注脚。据统计,获奖者平均带教23名基层医生,他们研发的47项临床适宜技术已在全国7800家医疗机构落地。

这份承载着光荣与使命的名单,既是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中期献礼,更是新时代医疗工作者立下的铮铮誓言。当获奖者们在人民大会堂接过嵌有当归、连翘等中药材标本的奖章时,这些传统中医药元素与现代医学精神的交融,正昭示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随着"最美医生"先进事迹全国巡讲的启动,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将继续以仁心仁术书写守护人民健康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