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2025安徽副高职称申报5大冲刺策略

时间:2025-07-23 11:26:09

随着2025年安徽省卫生职称申报窗口期的临近,副主任医师的职称评审已进入关键冲刺阶段。根据2024年申报数据分析,材料规范性和策略性准备对通过率的影响权重高达60%以上。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申报?以下5大核心策略将系统性提升您的竞争力,犹如为申报材料装上“精准导航系统”。

策略一:材料预审与时间轴管理——打好提前量

申报材料如同拼图,缺一不可且需严丝合缝。以江苏省2024年评审要求为例,学历证明、聘书、主治医师满5年任职证明等基础材料需至少预留15个工作日准备。特别提醒县级医疗机构的大专学历申报者,需额外补充临床业绩佐证材料。建议采用“倒推法”制定计划:从截止日向前划分三阶段——材料收集(30天)、专家审核(7天)、最终修订(3天),避免最后72小时陷入“抢救式”补漏。

策略二:业绩量化与故事化表达——让数据说话

评审专家日均查阅上百份材料,突出亮点需“一击即中”。参考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的案例,可将业绩拆解为三个维度:

临床能力:门诊量、手术成功率等用折线图呈现增长趋势,例如“年度疑难病例确诊率较上年提升22%”;

社会影响力:患者锦旗、媒体报道(如地方电视新闻)等第三方评价,比单纯自我陈述更具说服力;

科研转化:即使无课题,参与会诊、带教实习生等亦可转化为“临床经验推广”案例。

策略三:格式规范与视觉优化——细节定成败

安徽省虽未公布2025年细则,但参照江苏省和武汉大学的标准,需注意两大雷区:

1.层级清晰:标题用“一、(一)1.”分级,避免混杂罗马数字与阿拉伯数字;

2.附件标注:每份证明材料用荧光贴标注页码,方便专家快速核验。

案例显示,排版混乱的材料平均被评审时长缩短40%,相当于“未战先丢半局”。

策略四:模拟评审与漏洞修复——以终为始

组建3人专家小组(建议含1名已通过评审的同行)进行预答辩。重点模拟三个环节:

材料质疑:随机抽查论文查重率、病例真实性等硬指标;

压力问答:预设“学历年限临界”“跨机构合作项目归属”等尖锐问题;

盲测评分:匿名交叉打分,找出与其他申报者的差距点。

2024年采用该策略的申报者,材料退回修改率降低58%。

策略五:动态调整与版本控制——拒绝一稿定终身

申报政策可能存在“隐性调整”,例如2024年部分省份新增对县级医院大专学历者的特殊通道。建议建立“三版本机制”:

基础版:严格对标官方文件最低要求;

优化版:增加5%-10%超额业绩(如多2篇论文或3项典型案例);

应急版:针对政策变动预留15%灵活调整空间。

距离申报截止的每一天都是“黄金24小时”。此刻的行动力,将直接决定您是从“分母”突围为“分子”,还是沦为统计报告中那15%的淘汰率。记住:通过者的共同特质,永远是“把截止日提前两周”的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