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论文写作技巧】科研方法论
时间:2025-07-29 17:55:30
如同厨师需掌握火候与食材搭配,医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写作也需精准把控逻辑与创新。以下以烹饪为脉络,拆解科研写作的底层框架,为医学研究者与AI专家提供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方法论。
烹饪基本功:选题如选材,决定一锅汤的底色
优质的论文始于精准选题,正如高汤的鲜美依赖主材的品质。医学研究需关注疾病治疗与技术创新,例如2025年潜在热点方向包括基因疗法治疗朊病毒病、碱基编辑技术应用于镰状细胞病,以及乳腺癌早期检测技术的优化。人工智能领域则可聚焦多模态学习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或AI驱动的罕见病诊断模型开发。选题需兼顾前沿性与可行性,如同挑选食材需考虑时令与烹饪条件。
备料与预处理:文献综述是熬汤前的食材处理
文献调研如同清洗、切割食材,为后续烹饪奠定基础。医学研究者需梳理疾病机制研究进展,例如自闭症干预方法的最新临床试验;AI专家则应关注技术动态,如深度学习算法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或手术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的突破。此阶段需建立“知识网格”——将碎片化文献提炼为可操作的研究问题,如同将食材按类别码放,便于后续取用。
旺火快炒: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的爆香阶段
实验设计需如猛火般高效精准。医学领域可借鉴AI辅助的智能筛查技术优化临床试验流程,例如利用风险预测模型缩短患者招募周期;AI研究则需注重数据隐私保护与模型透明度,这如同控制油温避免焦糊,需通过联邦学习等技术平衡数据利用与安全性。数据收集阶段可借助大数据质量治理框架,确保样本的多样性与代表性,如同精选调味料避免汤品偏咸或寡淡。
文火慢炖:写作是让营养充分释放的熬煮过程
初稿撰写需耐心与细致。医学论文需突出临床价值,例如镰状细胞病的碱基编辑疗法需详述基因修饰的分子机制与患者预后改善数据;AI论文则需强化技术逻辑,如自监督学习在医学影像分析中的特征提取优势。段落结构可借鉴“高汤分层法”:引言如沸水去腥(阐明研究必要性),方法似慢炖出味(展示技术细节),结果像撇除浮沫(提炼核心发现),讨论则如调味收汁(关联领域未来方向)。
调味与摆盘:修改润色赋予论文终极风味
修订阶段需像厨师试味般反复雕琢。医学研究需强化临床意义阐释,例如将乳腺癌早期检测灵敏度提升数据转化为人群筛查的公共卫生价值;AI论文则应增加技术可解释性,如通过热力图展示影像诊断模型的决策依据。语言层面需实现“专业术语的白话转化”:用“模型透明度”类比砂锅的玻璃盖,让评审专家清晰窥见算法内核。
上桌与品鉴:投稿策略决定研究成果的传播力
选择期刊如同匹配菜品与食客口味。针对医学-人工智能交叉研究,可优先考虑临床验证类AI应用(如手术机器人效能评估)或疾病特异性算法开发(如自闭症干预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专刊。投稿信需突出“食材稀缺性”——强调研究填补了朊病毒病治疗或罕见病诊断模型的技术空白。
厨房升级:未来科研的智能炊具
随着AI技术的范式转换,论文写作工具正经历革命性变化。研究者可借助多模态数据融合平台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如同用智能压力锅缩短炖煮时间;个性化医疗决策模型的构建则类似分子料理技术,将海量临床数据转化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未来的科研“厨房”将更加依赖人机协同,但核心仍在于研究者对科学问题的洞察力——这正如再先进的厨具也无法替代厨师对美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