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小暑该怎么养生,攻略来了
时间:2025-07-08 10:41:11
小暑节气已至,暑气渐盛,天地间仿佛被一层湿热的水汽笼罩。此时养生需顺应自然,从防暑降温、运动调节、睡眠修复到饮食调理,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防护体系。正如古人所言"春夏养阳",小暑时节的养生重点在于平衡体内外环境,让身体在高温高湿中保持轻盈与活力。
防暑降温:科学应对湿热双重考验
小暑期间气温攀升,空气湿度增大,人体散热效率降低,易引发中暑或热射病。建议避开10:00-16:00的强日照时段外出,若必须出行,应选择棉麻等透气性好的衣物,配合宽檐帽和太阳镜形成物理防护屏障。室内降温可采取"自然风+人工辅助"策略:清晨开窗促进空气对流,午后使用风扇增强气流循环,使体感温度下降3-5℃。
水分补充需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日至少饮用8杯水(约2000ml),运动后可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如同给身体内部的"冷却系统"加注防冻液。值得警惕的是,过量饮用冰镇饮料反而会刺激肠胃,建议选择常温凉白开或淡盐水,如同用温水浇灌植物根系般温和补水。
运动调节:在动静间寻找平衡点
湿热环境下运动需遵循"三低原则":低强度、低时长、低频率。可采用"220-年龄"公式计算最大心率,将运动强度控制在60%-80%区间。例如40岁人群运动时,心率维持在108-144次/分钟最为适宜,如同汽车保持在经济转速区间行驶,既省油又不易损耗发动机。
推荐选择晨间或傍晚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运动,每次不超过40分钟。运动时应注意"谈话测试"——若能完整说出句子但略有喘息,说明强度适中;若出现言语断续则需立即降低强度。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避免湿衣贴身导致"二次受暑",好比雨后要及时为植物抖落叶面积水。
睡眠修复:夜间充电的黄金法则
小暑时节昼长夜短,人体生物钟易受干扰。建议保持"日落而息"的节律,晚间22:30前进入准备状态,如同让手机在电量20%时开启省电模式。睡眠时室温控制在26-28℃为宜,过高会导致深度睡眠减少40%,如同电脑长期处于高性能模式会加速损耗。
睡前可尝试"三分钟呼吸法":平躺后依次放松脚趾到头顶的肌肉群,配合4-7-8呼吸节奏(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这种神经肌肉的双重放松效果,相当于给大脑做一次系统碎片整理。对于夜间易醒人群,可用荞麦皮枕头吸收头部热量,其原理类似建筑中的相变调温材料。
饮食调理:舌尖上的清凉哲学
小暑饮食当遵循"三清"标准:清淡、清凉、清补。推荐"彩虹膳食法",每日摄入5种以上颜色的蔬果,如苦瓜、黄瓜、番茄、紫甘蓝等,这些食材如同天然的水分缓释胶囊,能持续为身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可常备"三豆饮"(绿豆、赤小豆、黑豆)作为代茶饮,其富含的钾元素能调节电解质平衡,好比为身体安装智能湿度调节器。烹饪方式推荐凉拌、清蒸等低温料理,避免油炸烧烤等"火上浇油"的烹调法。特别提醒西瓜虽解暑,但每日食用不宜超过500g,否则如同过量灌溉反而会造成植物烂根。
湿热交加的小暑时节,养生本质上是对身体微环境的精细调控。就像经验丰富的园丁会根据天气调整养护方案,现代人的健康管理也需要动态平衡防暑与祛湿、运动与静养、饮食与代谢的关系。掌握这些看似简单却暗含科学原理的养生智慧,方能安然度夏,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