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临床与科研失衡:医生职称评审之痛

时间:2025-06-27 16:25:00

医院走廊的白炽灯永远亮得刺眼,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在无影灯下精准游走二十年,却抵不过实验室移液枪里产出的三篇SCI论文。当临床能力与科研指标被强行塞进同一杆评审天平,这场职称晋升的马拉松赛道正以扭曲的规则筛选着参赛者——擅长学术论文的医生在红毯上健步如飞,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者却在泥沼中艰难跋涉。

科研至上的评价体系正在制造临床空心化

现有职称评审制度中,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与论文发表层级构成硬通货,临床诊疗方案与疑难病例处置反成辅助证明材料。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副高职称晋升材料中手术视频仅占评审权重15%,而核心期刊论文占比达45%。这种量化标准直接导致医生将70%精力投入实验室,门诊室与手术台反而成为完成科研指标的"附属场景"。如同要求马拉松选手同时完成铁人三项,双线作战的临床医生往往在精疲力竭后选择更易量化的科研赛道。

手术刀与显微镜的零和博弈

资深主治医师张医生的遭遇极具代表性:连续三年蝉联院内"金柳叶刀"手术质量奖,却因缺少省部级课题被挡在副主任医师门槛外。这种现象催生出医疗界的"脑体倒挂"——优秀手术视频在学术会议上引发热烈讨论,却无法转化为晋升积分;实验室里细胞培养的重复操作,反而因符合论文发表规范成为职称评审的通行证。当价值5万元的基础研究课题比500台成功手术更具评审说服力,临床经验的积累自然沦为沉默的代价。

人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漩涡

医疗系统正面临25%的医学生流失率,其中临床能力突出者占比超过四成。某省级医院胸外科近三年流失的3名骨干医生,均在器官移植领域创下过区域存活率纪录。这些医生转投民营医疗机构后,薪酬体系中的手术技术津贴直接提升至原单位3倍,形成公立医院沦为"临床人才训练营"的荒诞局面。更严峻的是,年轻医生群体中出现刻意规避复杂病例的现象——耗时8小时的器官移植手术,其评审价值远不及2个月完成的动物实验论文。

制度改良泛起希望涟漪

2024年推行的"代表作+临床能力"复合评价体系,首次将四级手术视频、罕见病诊疗方案纳入职称评审材料清单。上海某三甲医院试点数据显示,采用新标准后临床医生科研时间占比下降28%,日均接诊复杂病例数量提升17%。这种改变如同在荒漠中开辟绿洲,某神经外科主任的脑干肿瘤切除手术视频,经同行盲审获得的技术创新评分,已超过其既往发表的5篇SCI论文总分值。

医疗系统的价值坐标系调整不应止步于指标增减。当我们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精密操作与基础研究论文置于同等权重,当疑难病例讨论会的思想碰撞能够转化为职称晋升的阶梯,被论文指标异化的评审制度才有望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毕竟,患者胸腔内跳动的心脏从不在意主刀医生的论文影响因子,只在乎缝合动脉的持针器是否稳定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