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写论文五种巧妙‘蹭热点’的方法

时间:2024-07-18 09:42:37

“蹭热点”在论文写作中,往往让作者们既爱又恨。他们热衷于追求学科内的热点词汇,自然而然地将“热点”与“创新”相联系,期望在尚未有太多人涉足的领域内提出创新性的观点,从而获得编辑的青睐。然而,这种追求也常常伴随着被退稿的挫败感。因此,我们常建议,特别是科研基础较弱的作者,不要盲目追求“热点”,因为在大人物也在追逐热点的情况下,小人物由于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等局限,大多数情况下难以与之抗衡,最终可能只是做了无用功。但如果仍不甘心,或由于其他客观原因不得不追求“热点”,也并非不可。关键在于不能采用与大人物相同的选题逻辑硬碰硬,而是需要掌握小人物“蹭热点”的选题策略,以达到让编辑眼前一亮的效果。以下结合核心期刊中的范文选题,总结小人物“蹭热点”的五种选题思路,以期为作者们提供相关参考。


一、热点词的“下沉”:聚焦“实践情境”


在“蹭热点”时,作者们应让热点词“下沉”,即更加聚焦,可以抓住与热点词相关的“实践情境”,避免选题过于宏大而空洞。“实践情境”一方面与热点词在现实实践中的表象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又能体现出在应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出研究者将“实践情境”理论化的求知欲望。


例如,《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学术志向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2期)一文,作者并未直接研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育策略/路径”等宏大选题,而是聚焦在“学术志向发展”这一“下沉”后的现实情境上,探讨影响该实践情境的因素及作用机制。


二、热点词“接地气”:匹配适切性研究范式


“蹭热点”时,不要一味针对热点词本身进行对策建议的探寻,这种探索一方面可能选题过于宏大,另一方面也可能因选题与自身身份不匹配而造成观点空洞。因此,为了让围绕热点词的选题更加“接地气”,可以选择与研究问题适配度高的研究范式进行探索。根据研究问题的清晰程度,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范式:若研究问题不清晰,则适合做思辨研究来探求“是什么”;若研究问题较为清晰,则适合做量化研究方法来探求“为什么”;而质性研究则介于二者之间。


例如,《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参与对拔尖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基于“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数据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11期)一文,作者将主题词进一步下沉到“拔尖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上,并选择量化研究方法,因其研究问题较为清晰,即探究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对拔尖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机制与逻辑。


三、塑造“张力”:以学科“距离”创造陌生感


在论文写作上,我们一直强调不要局限在自己所在学科内,以免造成写作视野的局限性。因此,可以与其他学科的重要词汇进行“通力合作”,通过学科“距离”来创造一种“张力”,即产生选题上的陌生感,使得热点词具备跨学科的“张力”,从而使选题更为新颖。


例如,《论人工智能写作中的人物形象建构及其意义——以陈楸帆人机交互式科幻小说为言说中心》(《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1期)一文,作者关注“人工智能”参与文学创作的过程,探究理性“技术”与感性“文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科“张力”来吸引读者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写作下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四、纵向回溯:与历史或经典对话


选题“蹭热点”也可以通过与历史或经典的对话来产生一种时间距离,从而实现选题的陌生感。如果一定要针对“热点词”展开研究而又毫无思路的情况下,可以从历史事实、经典理论或学说中寻找与当代热点词的“交汇”,体现出围绕热点词思考的系统性与体系性。


例如,《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四维审视》(《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第1期)一文,作者并未直接就“中国式现代化”展开探索,而是回溯历史,审视毛泽东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理论成果,从纵向回溯中获取重要的历史经验。


五、视野拓宽:站在“世界”立场上博采众长


“蹭热点”的另一个既能符合小人物的写作身份又能带来陌生感的便捷选题路径则是站在“世界”立场上博采众长。围绕热点词,可以看看别的国家是否有相似的概念、他们的经验如何,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或吸取教训,从而通过这一空间距离来实现小人物在“蹭热点”上的突破。


例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学什么,怎么教——来自“美国K-12人工智能教育行动”的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20年第10期)一文,作者将视野放眼于国际,从美国基础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教育行动中提取了有益于中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诸多启示。


综上,作者们若想要追求社会或学科热点,可以从以上五种选题思路出发来思考自己的选题:让热点“下沉”以带来问题意识;匹配适切性的研究范式以使选题更加接地气;通过跨学科塑造学科距离、纵向回溯塑造时间距离、拓宽国际视野创造空间距离来使选题具备“张力”,从而使“蹭热点”的选题更具备陌生感,给读者及审稿编辑带来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