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如何撰写论文的讨论和结论部分,以提升SCI审稿通过率300%?(附例句模板)

时间:2024-07-15 11:13:54

SCI论文中的讨论部分该怎么写?

确实,要写好讨论部分并非易事。它需要你将研究结果与已知文献结论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这无疑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讨论部分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凸显你的研究的创新性和合理性。

在正式撰写讨论之前,你可以问自己以下6个问题,以确保逻辑自洽,讨论的全面深入:

  1. 我的假设是正确的吗?

  2. 如果我的假设只是部分正确,或者与已发表的文献结论完全不同,那么从我的结果中实际能推断出什么结论?

  3. 先前的研究对该主题已有哪些发现?我的结论如何改变或补充了该领域的现有知识?

  4. 为什么我的结果对该领域很重要?这些结果是否为科学共识增添了新的证据,或者反驳了先前的研究?

  5. 在我的研究基础上,未来的研究将如何进行?哪些关键实验是必须要进行的?

  6. 你最希望给读者留下哪个结论点的深刻印象?

关于讨论部分的框架结构:

通常,首段会再次总结论文的主要结果,并强调其意义。紧接着的2-5段,会结合已知文献逐一讨论对比每个结果,无论是相似还是相反,都会分析其原因。最后,会讨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优势。而在结论(Conclusion)部分,会再次总结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及意义。

讨论部分容易犯的错误有以下四点:

  1. 引入结果部分没有提到的新结论或证据。记住,讨论部分提到的所有结果必须在“结果(Results)”部分已经呈现过,不能在讨论部分引入新的结论。

  2. 对局限性或负面结果避而不谈。局限性和负面结果能让读者了解你的研究课题的全貌,是对你论文结果未涉及部分或不完美部分的有益补充,审稿人也会很关注这部分内容。

  3. “局限性(Limitations)”部分的撰写推翻了你的方法或结果部分的陈述。即使你的研究存在重大局限性,也不能以己之矛攻己之盾,推翻你自己的结果,否则论文将很难站得住脚。

  4. 夸大你的研究的重要性。对于你的研究如何充分解决重大问题做出过于宏大的陈述,会引起审稿人和读者的质疑。毕竟学术研究还是更提倡实事求是,有凭有据。

以下是一些讨论部分的例句模板:

总结本研究结果:

  • This study has identified …

  • The research has also shown that …

  • These experiments confirmed that …

  • This study has found that generally …

  • The investigation of X has shown that …

和以往研究进行对比分析:

支持过往研究结果:

  • This study confirms that X is associated with …

  • 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Smith (2000) who …

  • Comparison of the findings with those of other studies confirms …

  • This also accords with our earlier observations, which showed that …

  • These results corroborate the findings of a great deal of the previous work in …

  •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sent results,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

  • Consistent with the literature,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participants who reported using X also …

和过往研究结果相反:

  • This study has been unable to demonstrate that …

  • However, this result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described.

  • This outcome is contrary to that of Smith et al. (2001) who found …

  • This finding is contrary to previous studies which have suggested that …

  • In contrast to earlier findings, however, no evidence of X was detected.

  • The yields in this investigation were higher compared to those of other studies.

  • However, the findings of the current study do not support the previous research.

讨论本研究的局限性:

  • This current study is limited by the absence of …/the possible effect of …/the fact that it only surveyed …/by the fact that it was restricted to …

  • The most important limita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

  • The main weakness of this study was the paucity of …

未来研究展望:

  • A further study with more focus on X is therefore suggested.

  • There is abundant room for further progress in determining …

  • Future studies on the current topic are therefore recommended.

  • Further work is needed to develop reliable analytical methods for …

  • To develop a full picture of X, additional studies will be needed that …

  • In future investigations,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use a different X in whi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