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没吃几口就饱了?腹胀、反酸、没食欲:5招儿帮你迅速缓解!
时间:2025-08-22 17:31:40
一、饮食调整:从“吃什么”到“怎么吃”的科学方案
“明明没吃多少,肚子却像揣了个气球”——这是很多人腹胀时的共同感受。饮食结构与进食习惯是引发消化不适的核心诱因。美国胃肠病协会(ACG)2024年临床指南指出,约6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产气食物摄入+进食节奏紊乱”直接相关。
推荐饮食原则
少食多餐:将每日3餐拆分为5-6餐,每餐控制在7分饱(约拳头大小),避免胃容量骤增压迫肠道。
优选低刺激食材:
易消化碳水:小米粥(GI值55)、南瓜泥(富含果胶,保护胃黏膜);
低脂蛋白:清蒸鲈鱼(100g含17g蛋白质,脂肪仅3g)、嫩豆腐(钙含量138mg/100g,中和胃酸);
非产气蔬菜:去皮冬瓜(96%水分,促进代谢)、芦笋(富含膳食纤维,加速肠道蠕动)。
严格规避“产气雷区”:豆类(黄豆产气指数10.6)、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甘蓝)、碳酸饮料(每100ml含CO₂ 2.5g)及人工甜味剂(如山梨糖醇,可引发渗透性腹泻)。
二、腹部按摩:3步穴位按摩+顺时循环法
当腹胀如鼓时,腹部按摩可通过物理刺激促进胃肠蠕动,研究显示其能使肠道传输速度提升23%3。结合中医穴位理论与现代解剖学,推荐以下步骤:
标准操作流程
准备姿势:仰卧屈膝,脚掌平放床面,双手搓热(掌心温度达38-40℃)。
顺时循环按摩:以肚脐为中心,右手掌根贴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力度以轻微压迫感为宜,每次10圈(约2分钟),每日3次(早中晚空腹时最佳)。
穴位点压强化:
中脘穴(肚脐上4寸,约5指宽):拇指按压30秒后放松,重复5次,可缓解胃酸反流;
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食指中指并拢按压,每次1分钟,促进胃动力。
三、姿势与运动:5分钟“肠胃放松操”
久坐、弯腰等不良姿势会压迫腹腔,加剧腹胀。通过特定姿势与轻度运动,可快速改善腹腔压力,促进排气。
3个黄金动作
蝴蝶式放松:仰卧,脚掌相对并拢,膝盖向两侧外展(如图片中“消化不良缓解姿势”),双臂自然放体侧,保持5分钟,利用重力放松盆底肌与腹部肌群。
猫牛式伸展:跪姿,吸气时抬头塌腰(牛式),呼气时含胸弓背(猫式),重复8次,动态按摩内脏,改善肠道蠕动。
靠墙站立:后背贴墙,双脚距墙15cm,双手自然下垂,收紧核心,保持30分钟(饭后立即进行效果最佳),帮助胃排空。
四、情绪管理:“肠脑轴”调节法
现代医学证实,压力会通过“肠脑轴”抑制消化功能——当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过度激活,导致胃动素分泌减少50%,胃酸分泌增加30%。
即时减压技巧
4-7-8呼吸法:用鼻吸气4秒,屏息7秒,用嘴长呼气8秒(发出“嘶”声),重复5轮,可快速降低皮质醇水平。
5分钟正念冥想:闭眼专注于呼吸,当杂念出现时温和拉回,研究显示持续2周可使消化不适发生率下降40%。
情绪日记:记录每日引发压力的事件(如工作 deadline、人际冲突),并标注对应的身体反应(如“紧张时腹胀加重”),针对性调整应对策略。
五、应急护理:从“缓解症状”到“及时就医”
若通过以上方法仍无改善,可采取阶梯式干预,同时警惕危险信号:
家庭应急措施
热敷:40℃热水袋敷腹部(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非处方药:短期(不超过3天)使用多潘立酮(10mg/次,每日3次,饭前15分钟)或铝碳酸镁(1-2片/次,嚼服),缓解胃动力不足与胃酸过多。
必须就医的4种情况
腹胀持续超过2周,且夜间加重;
伴随体重骤降(1个月内>5%)、黑便或呕血;
排气/排便停止,伴随剧烈腹痛(可能提示肠梗阻);
有糖尿病、胃溃疡等基础疾病,症状突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