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深夜写作黄金4小时:科学策略全指南
时间:2025-08-15 17:10:10
深夜写作的本质是效率与健康的博弈。人体生物钟在夜间会自然进入低代谢状态,此时强行保持高效输出需要特殊策略。以下是基于神经科学原理与实战经验总结的深夜写作生存指南,助你在黄金四小时内完成论文初稿,同时降低健康损耗。
阶段性任务切割法:将1500字拆解为可执行模块
将写作过程切割为「框架构建-核心输出-补充完善」三阶段。前30分钟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搭建三级论文框架,参考核心文献摘要快速锁定理论支点。中间2.5小时采用「快写模式」,以每500字为单元进行暴力输出,此时不必纠结词句精度,保持思维流连续性。预留1小时进行「定向填充」,针对图表、参考文献等机械性内容集中处理,这种任务切割方式类似电脑的多线程处理机制,可有效规避大脑的注意力涣散。
环境参数调控术:打造沉浸式写作舱
灯光配置遵循「主次光源叠加」原则,主光源使用4000K色温的护眼台灯,配合屏幕挂灯形成无影照明矩阵。背景音选择α波频率(8-13Hz)的白噪音,这种特定声波环境可提升22%的注意力持久度。实验数据显示,当环境温度维持在20-22℃区间,人体认知效能达到峰值,可借用智能温控设备维持最佳状态。
营养补给方程式:用分子料理思维对抗疲劳
每45分钟摄入含α-乳清蛋白的饮品(如热牛奶),其色氨酸成分可转化为5-羟色胺维持情绪稳定。备选方案是含有MCT(中链甘油三酯)的防弹咖啡,该物质无需酶分解即可直供大脑能量。警惕高GI食物的陷阱,血糖剧烈波动会导致皮质醇水平激增30%,建议选择坚果棒或黑巧克力作为续航补给,这类食物的镁元素可缓解神经肌肉紧张。
注意力重启锦囊:5分钟神经重置技巧
当遭遇写作阻滞时,立即启动「感官切换程序」:用薄荷精油刺激三叉神经,冰敷眼罩激活冷觉感受器,同时进行反向呼吸训练(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这种多模态刺激可在3分钟内重启前额叶皮质功能,其原理类似于电脑的热启动与冷启动差异。数据显示,科学干预后的思维重启效率比自然恢复快4倍。
应急防崩指南:建立写作熔断机制
设置强制保存节点(每完成300字自动云端备份),避免突发状况导致数据丢失。当出现持续性注意力涣散(表现为反复修改同一段落超过3次),立即切换至「机械写作模式」:专注录入文献数据或整理参考文献格式,这类低认知负荷任务可维持写作惯性。凌晨3点的皮质醇高峰时段,可启用AI辅助工具进行段落润色,但需注意保持个人学术表达的特色边界。
凌晨的写作马拉松不仅是意志力的较量,更是科学策略的精准实施。记住:初稿完成度永远优先于完美度,黎明前的最后修订才是真正的学术雕琢时刻。当保存文档的瞬间,不妨让保温杯里的枸杞茶泛起涟漪——这场与时间博弈的胜利,值得用健康的方式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