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执业药师挂证乱象迎来精准围剿

时间:2025-08-01 09:38:27

近年来,执业药师「挂证」现象如同一颗隐形的定时炸弹,潜伏在医药行业的链条中。所谓「挂证」,即执业药师将资格证书注册在药店,却不在岗履职,导致处方审核形同虚设,患者用药安全悬于一线。这一乱象的根源,在于市场对执业药师的需求远超实际供给——药店为满足合规要求争抢证书,而真正具备专业能力且全职在岗的药师却寥寥无几。如今,随着2025年新规落地与监管技术的升级,一场针对「挂证」的精准围剿正在展开。

新规亮剑:从资格门槛到动态监管的全面升级

2025年执业药师新规的调整可谓「松紧并济」。一方面,报名条件放宽与免试条款新增,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旨在扩充药师队伍;另一方面,对在岗药师的监管却更为严苛。新规要求执业药师必须熟悉医保政策、电子处方流转等全流程操作,其执业行为将被全程纳入医保监管系统,违规者将面临个人及药店医保资格的双重处罚。这种「宽进严管」的策略,既试图缓解人才短缺压力,又通过技术手段堵住「人证分离」的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临西县等地已率先建立「挂证」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联合市监、审批、人社等多部门形成常态化治理机制。这种跨部门协作如同编织一张立体监控网,将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注册信息、社保记录、考勤数据打通,让「影子药师」无所遁形。例如,若某药师证书注册在A药店,但其社保却由B公司缴纳,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这种数据「碰撞」技术,让挂证成本大幅提升。

技术赋能:从人工抽查到智慧监管的范式革命

传统监管依赖人工抽查,如同大海捞针,而电子监察平台的崛起正彻底改变这一局面。通过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平台能够自动识别处方审核异常、医保基金滥用等风险点,将事后追责转变为事前预警。某地试点案例显示,接入监管平台后,药店处方审核合规率三个月内从62%跃升至89%,技术手段的效率可见一斑。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监管模式的转型。「智慧卫监」平台整合了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四重力量,形成多元共治生态。例如,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当值药师资质、举报违规行为,这种「全民监工」模式极大压缩了灰色操作空间。技术在此扮演的不仅是工具,更是重构行业规则的基础设施——就像给整个医药行业装上了「数字探照灯」。

行业阵痛:药店洗牌与药师的价值重估

新规实施后,连锁反应已开始显现。部分依赖挂证的小型药店因无法负担全职药师成本面临淘汰,而头部连锁药房则加速布局专业药事服务,将药师从「盖章工具」转型为健康顾问。某大型连锁药企负责人坦言:「过去药师证是‘门票’,现在药师本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对执业药师群体而言,这场变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专业要求提升倒逼药师持续学习,例如新规中强调的慢病管理、电子处方审核等技能,正在成为职业发展的分水岭。与此同时,合规药师的薪资水平普遍上涨30%-50%,市场开始用真金白银认可其专业价值。一位从业十年的药师感慨:「终于不用再为挂证者背黑锅了。」

长效治理:仍需破解的三大难题

尽管新监管体系成效初显,但深层矛盾仍待化解。其一,偏远地区药师资源匮乏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单纯提高处罚力度可能导致基层药店「无人可用」;其二,电子监管平台的数据孤岛现象仍存在,部分地区部门间数据共享存在壁垒;其三,消费者用药习惯培养非一日之功,部分患者仍倾向于绕过药师直接购药,使得监管效果打折扣。

未来治理需更多柔性设计。例如借鉴「智慧卫监」经验,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药师跨区域协作,或允许三甲医院药师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基层药店提供远程审方服务。监管的终极目标不应是惩罚,而是构建一个药师「愿意在岗、能够在岗、必须在岗」的良性生态。正如某监管人士所言:「当药师的专业性成为药店存亡的关键时,挂证自然会失去土壤。」这场始于技术升级的监管革命,最终考验的仍是整个医疗体系对专业价值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