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华海药业现金流危机与转型困局
时间:2025-07-16 14:19:26
悬崖边的现金流:14亿存款如何背负28亿债务
华海药业2024年三季度的资产负债表暴露了危险的信号:账上14.47亿元货币资金,对应28.7亿元的短期借款及到期负债,现金覆盖率仅50%。这意味着企业每赚到1元钱,就有2元债务在门外排队——这种"半壶水浇两处火"的窘境,甚至比三年前的债务结构更加紧绷。更严峻的是,2020年发行的18.22亿元可转债将在2026年到期,而33.73元/股的转股价与当前15.38元的股价形成倒挂,若股价持续低迷,投资者行使回售权可能瞬间抽走近20亿现金流,相当于公司现有现金储备的138%。
利润表里的障眼法:营收降5%为何净利增9%?
2025年一季度23.69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21%,归母净利润却逆势增长9.81%至2.97亿元。这种"瘦身增肌"的表象下,隐藏着资产处置、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的调节作用。当镜头拉长到半年维度,预告显示的3.74-4.49亿元净利润区间,较去年同期实际缩水幅度可能达到50%量级。集采压价与原料药价格战的双重绞杀,正在快速吞噬利润空间——就像沙漏里的细沙,看似流动平缓,实则存量告急。
研发豪赌背后的对赌陷阱
子公司华奥泰引入战投的协议条款,暴露了管理层破釜沉舟的决心。协议规定:若3年内无产品上市或关键Ⅲ期临床进展,投资方有权要求华海药业溢价回购股份。这种"带刺的橄榄枝"本质上是用未来现金流换取当下研发资金,相当于把定时炸弹埋进财务报表。当前华海研发管线中,有11个生物药处于临床阶段,但距离商业化最近的品种仍需跨越Ⅲ期临床、审批、生产准备三重关卡。这种"押注三个篮子的鸡蛋,却只有一张保护网"的风险布局,正在考验资本市场的耐心。
BD困局:出海航道上的暗礁
当中国创新药企2023年BD交易金额突破千亿时,华海的国际授权仍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阶段。行业数据显示,头部药企单个BD交易平均可带来2-3亿美元首付款,这对现金流吃紧的华海无异于雪中送炭。但现实是,其海外拓展受制于专利布局薄弱和临床数据积累不足,就像拿着旧船票的旅客,在新时代的出海浪潮中迟迟登不上头等舱。这种战略滞后直接反映在资金端:相比通过BD获取外部输血,华海不得不选择代价更高的股权融资和债务展期。
钢丝上的转型:从原料药到创新药的惊险跨越
作为曾经的沙坦类原料药霸主,华海在仿制药集采中失去的城池,尚未通过创新药收复。原料药业务毛利率从鼎盛时期的60%萎缩至不足30%,而创新药收入占比仍低于15%。这种青黄不接的转型期,恰似高空走钢丝的表演者——既要保持传统业务现金流不断裂,又要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加码。管理层近期将销售费用率压缩至18%的历史低位,同时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12%,这种"剜肉补疮"式的资源再分配,正在改写企业的基因图谱。
黎明前的至暗时刻
站在2025年中的时间节点,华海药业的突围窗口正在收窄。18.22亿可转债就像悬顶之剑,2026年的兑付危机倒逼着企业必须在未来12个月内实现重大突破:或是核心产品临床数据惊艳亮相,或是达成标志性BD交易,亦或是资本市场出现转机。这场涉及研发、资本、战略的多维战役,既考验着管理层的决策智慧,也在重新定义中国药企转型的代价与边界。当行业洗牌加速,华海的困局或许正是中国制药产业升级的必经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