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医生晋升新规:临床与科研的双重挑战

时间:2025-07-07 09:42:24

近年来,卫健委对医生晋升副高职称的政策调整如同一记"重拳",在医疗行业激起层层波澜。新规以"全面提升医疗质量"为核心目标,强化患者评估、关键环节管理等临床要求,同时延续了科研论文的硬性指标。这种"双轨并重"的考核体系,让许多主治医师站在了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既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部分三甲医院晋升比例甚至低于20%),又要在有限的精力中平衡科研与临床的天平。

政策收紧:从"论文工厂"到质量攻坚的转向

新规最显著的变化是将临床能力具象化为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例如要求医生必须完成特定数量的复杂病例处置,并接受患者满意度追踪。这相当于给传统的"论文定乾坤"模式加装了临床实践的刹车系统。某省级医院胸外科主任坦言:"现在想晋升的医生得像杂技演员,左手托着SCI影响因子,右手举着患者好评率,稍有不慎就会失衡。"这种转变折射出医疗改革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深层逻辑。

但政策落地却遭遇现实困境。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的内部调研中,68%的受访医生表示"日均临床工作超10小时后,凌晨改论文已成常态"。更值得关注的是,基层医院医生面临"双重降维打击"——既缺乏顶级医院的科研平台,又要在门诊量饱和的情况下完成同样的考核指标。这种结构性压力导致近年出现副高申报材料"注水"现象,某地卫健委抽查发现12%的临床案例报告存在数据修饰。

科研临床的"罗生门":对立还是共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校长曹雪涛提出的"科研临床相辅相成论",在理想层面确实成立:高质量的临床数据能反哺科研,前沿研究成果又可指导实践。但现实中的资源配置却让这个良性循环难以运转。某知名肝胆外科专家透露:“我们科室每年5000台手术产生的临床数据,最终能转化为科研项目的不足5%,因为评价体系更看重能快速发文章的基因测序类研究。”

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催生出医疗界的"代际分化"。年轻医生被迫在职业初期就做出路线选择——是成为"实验室常驻学者",还是"手术台拼命三郎"。更严峻的是,教学医院出现"临床带教荒漠化"苗头,部分副高候选人为冲刺论文,将规培生当作"病历书写工具人",这与新规强化临床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破局之道:评价体系需要"靶向治疗"

解决矛盾需要更精细的政策设计。参考国际经验,可考虑建立"临床型"与"科研型"双通道晋升机制,前者侧重疑难病例处置、医疗技术创新等指标,后者维持现有科研标准。某省立医院试点将30%的晋升名额专项分配给临床技能竞赛优胜者,结果不仅缩短了平均晋升年限,相关科室的医疗纠纷率还下降了40%。

技术赋能可能是另一把钥匙。上海某医院开发的"智能科研助手"系统,能自动提取电子病历中的有效数据生成研究素材,使医生投入科研的时间减少60%。但根本出路在于重构医疗行业的价值坐标系——当DRG付费改革让临床价值直接转化为医院收入,当患者口碑成为职称评审的硬通货,医生们自然能找到科研与临床的最优配比。

这场围绕白色巨塔的晋升制度改革,本质是对医疗本质的回归探索。它既不能退回到唯论文论的旧赛道,也不应沦为理想主义的空中楼阁。或许正如一位从业25年的神经外科主任所言:"好医生应该像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不需要刻意调控就能在科研与临床间找到平衡点。"而政策要做的,就是为这种自发调节创造合适的生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