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90后医生的职称评审困境

时间:2025-07-04 17:35:31

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90后医生们正经历着与前辈截然不同的职业成长阵痛。当他们的听诊器还带着体温,职称评审的倒计时已在电子病历系统的角落里无声闪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新生代医生们既要扛起传统医疗体系的重量,又要在智能医疗的浪潮中保持平衡。

当量化指标成为悬顶之剑

“完成400个门诊单元才能申报副高"的政策要求,换算成具体数字意味着至少接诊6000名患者。对于刚结束规培的年轻医生而言,这相当于要在门诊、手术、夜班的三重奏中,每天保持4小时接诊15人的节奏持续数年。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的住院医师形容这种状态:“就像在跑步机上给马拉松选手测血糖,既要保证速度又不能摔跤”。国家卫健委的硬性指标与临床现实的碰撞,让许多年轻医生在职称起跑线上就感受到"被数据支配的恐惧”。

科研与临床的天平两端

与传统认知不同,90后医生面临的不仅是"临床做得好不如论文发得多"的困境。当70后前辈们还在讨论核心期刊时,新生代医生已被卷入SCI论文、国自然基金、专利转化的多维战场。某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数据显示,近三年申报者人均持有2.3项科研课题,这个数字是十年前的3倍。而更隐蔽的压力在于,智能诊疗系统的普及让临床经验的价值被重新评估——会操作AI辅助诊断的年轻医生,可能反因传统诊疗技术不扎实在评审中失分,这种"技术代沟"在职称面试时尤为明显。

玻璃天花板上的新裂痕

代际差异带来的认知鸿沟,在评审标准中形成特殊屏障。老一辈专家看重"望触叩听"的基本功,年轻医生则擅长用大数据模型分析病例。某次职称答辩现场就出现过戏剧性场面:评审专家反复追问某种罕见病的叩诊特征,而年轻答辩人却展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鉴别诊断系统——双方都在自己的专业语境里正确,却像两个星系的文明在进行无效对话。这种价值判断的冲突,使得90后医生常陷入"既要保留创新锐气又要迎合传统标准"的悖论。

时间管理的微观战争

在江苏省最新发布的职称评审通知中,明确要求申报材料需包含"继续教育90学时证明"。这对于每天工作12小时的住院医师而言,相当于要从睡眠时间里再榨出半个暑假。有位神经外科医生这样规划时间:晨会前1小时看文献,午休30分钟整理病例数据,甚至将手术间隙的洗手时间用来听学术音频。这种"碎片化生存"状态催生出新型时间管理策略——有人用项目管理软件甘特图安排科研进度,也有人把动物实验安排在情人节夜班后。

破局者的工具箱

面对多维压力,脱颖而出的年轻医生正在构建特色应对体系。在科研方面,有人组建跨院际"论文互助小组",将临床数据转化为科研素材;在临床积累上,智能手环提醒门诊节奏、电子病历模板库等数字化工具成为新晋医生的"外接大脑";而更多聪明人开始寻求"双导师制"——既跟随临床大牛学习传统技艺,又向青年学者请教科研方法论。某医疗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透露:“那些能主动将AR技术应用于教学查房的年轻人,往往在评审时能同时打动传统派和创新派评委”。

心理弹性的构建法则

当某次职称评审失利后,有位90后麻醉医生在社交媒体写下:“我们这代人注定要在质疑中完成传承”。这种清醒认知反而成为心理防护盾。心理学研究表明,将压力源拆解为"可控部分"与"系统局限"能有效缓解焦虑——就像区分手术中的无菌区域和污染区域。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开始进行"压力接种训练":通过模拟答辩、预评审等场景化练习,将评审压力控制在可承受阈值内。

在这场贯穿职业生涯的耐力赛中,90后医生们逐渐领悟到:职称评审既是枷锁也是阶梯。当他们在凌晨三点的值班室敲完最后一份申报材料,窗外的晨光与电子病历系统的保存提示音同时亮起——这或许就是新生代医生特有的成长仪式: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重新定义医者的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