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新手作者避坑指南:五大创作雷区解析

时间:2025-06-30 16:32:12

如同航海者需要避开暗礁,新手作者在创作旅程中也需警惕潜伏在文字海洋中的五大雷区。许多满怀热情的新人往往因踩中行业“潜规则”而折戟沉沙,本文将从实战角度剖析那些编辑未必明言的禁忌法则,助你在创作道路上精准避险。

一、当心拒稿信号:别让敲门砖变成闭门羹

投稿被拒如同遭遇写作生涯的“黄灯警告”,其核心往往暗藏三个致命疏漏。最典型的莫过于投稿方向错位——某平台编辑曾遇到执着投递校园爱情小说的作者,尽管明确告知需时间管理类稿件,对方仍坚持“以量取胜”策略,最终引发矛盾冲突。这种盲目投稿行为,如同试图用钥匙开启不匹配的锁孔。更隐蔽的风险在于题材触礁,部分涉及敏感社会议题或政策红线的创作,即使达到月入十万的商业价值,仍可能遭遇全网下架。建议建立“三查机制”:查平台历史文章调性,查约稿函细则,查国家出版条例更新动态。

二、破解术语陷阱:行话是融入圈子的密码

行业术语犹如武侠世界的招式名称,看似晦涩实则暗藏生存法则。新手若不解“黄金三章”(决定作品生死的前三章节)、“毒点”(引发读者强烈反感的情节)、“杀伐果断”(主角决策不拖泥带水)等黑话,极易在编辑沟通中产生认知偏差。曾有作者将编辑建议“加强人物弧光”误解为需要增加打斗场面,导致修改方向完全偏离预期。建议建立术语对照库,通过拆解平台爆款作品、参加创作者论坛等方式,逐步掌握这套行业交流的“摩斯密码”。

三、规避图表禁忌:结构是作品的骨骼

在非技术类创作领域,图表使用犹如双刃剑。某职场文作者为增强说服力插入六张数据图表,反被编辑批注“破坏叙事节奏”。这种失误本质上源于对载体特性的误判——小说需要的是“画面感”而非“数据可视化”,工具书则应避免纯文字堆砌。特殊题材若必须使用图表,需遵循“三秒法则”:读者扫视三秒内能捕获核心信息,且与上下文形成有机衔接。记住:图表应是锦上添花的水晶摆件,而非喧宾夺主的霓虹灯牌。

四、跨越邮件雷区:细节是专业度的放大镜

投稿邮件的规范程度堪比作家的隐形简历。某编辑提及最反感的投稿行为包括:未按“投稿+类型+字数”格式命名附件、使用冷门文件格式导致无法打开、正文仅写“附件请查收”等敷衍用语。这些细节失误如同穿着睡衣参加商务谈判,暴露出创作者的专业素养缺失。建议建立标准化投稿模板,包含作品亮点速览(200字内)、个人创作背景、联系方式三要素,并采用PDF+Word双格式附件策略,如同为作品穿上得体的正装。

五、洞察隐藏规则:沉默比批评更危险

当作品收到“感谢支持”的模板回复而非具体修改意见时,这往往是编辑判定“基础不达标”的沉默信号。此时切忌纠缠追问,而应转向平台新人扶持计划或免费公开课进行系统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平台对“日更万字”等表面勤奋持警惕态度——如同马拉松选手不会赞赏短跑式爆发,持续稳定的优质输出远比短期数据漂亮更重要。建议建立“冷热双循环”机制:热创作时保持激情,冷处理时理性复盘平台流量密码。

写作如同在迷雾中雕刻时光,既要保持对艺术的赤诚,又要深谙行业生存法则。当你能在创作初心与市场规律间找到平衡点,那些曾经令人生畏的雷区,终将化作指引方向的星图。记住:真正的避坑智慧,始于对规则的敬畏,成于对技艺的打磨,终于形成独特的创作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