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夏季护心指南:避4事做6事

时间:2025-06-26 14:21:04

夏季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大量排汗调节体温,这一过程会导致血液浓缩、电解质流失,心脏需要更高负荷维持循环功能。据统计,每年6-8月心血管急诊量较其他季节增加20%-30%,这与夏季特有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科学调整日常行为模式,能有效降低心脏突发事件风险。

少做4件加重心脏负担的事

1.剧烈运动:超出承受能力的“热血沸腾”

当环境温度超过32℃时,高强度运动会使核心体温急速上升,如同让心脏在“桑拿房”里加班。此时心率可达静息状态的3倍,同时大量出汗导致钾、钠等电解质失衡,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肌缺血。建议将跑步、球类等运动调整为清晨或傍晚进行,采用“说话测试”控制强度——运动时能完整说出一句话即为安全范围。

2.暴饮暴食:胃肠与心脏的“资源争夺战”

一次性摄入过量食物时,消化道需要调动全身30%的血液进行消化,这相当于强行分流了心脏的供血储备。特别是高脂饮食会使血液黏度在餐后4小时内提升15%,增加血栓风险。夏季建议采用“彩虹餐盘”原则,每餐包含3种以上颜色的蔬果,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脂,将进食速度控制在每口咀嚼20次以上。

3.熬3.:剥夺心脏的“夜间维修时间”

人体在深度睡眠阶段会启动“心血管维护程序”,心率下降15-20次/分钟,让心脏获得充分休整。连续熬夜超过23点,会使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50%,相当于在血管内埋下“微型炸弹”。建议设置“电子宵禁”——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用38-40℃温水泡脚10分钟帮助过渡到睡眠状态。

4.情绪波动:心理压力转化为“心脏毒素”

愤怒、焦虑等剧烈情绪会刺激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这种激素可使冠状动脉在30秒内收缩40%,如同给心脏供油管道突然拧紧阀门。可采用“5-7-8呼吸法”应急调节:吸气5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3轮能使心率快速回归正常区间。

常做6件守护心脏的事

1.适量运动:给心血管做“弹性训练”

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快走或游泳,能增强心肌收缩力,相当于给心脏装上“辅助泵”。运动时保持“微汗但可交谈”的状态,运动后及时补充含钾的椰子水或淡盐水。

2.清淡饮食:打造“低阻力”血液循环

将每日盐摄入控制在啤酒瓶盖大小(约5g),用葱姜蒜等天然香料替代部分盐分。富含Omega-3的鲭鱼、亚麻籽能减少血管壁“锈蚀”,像给血液管道涂抹“润滑剂”。

3.充足睡眠:启动心脏“深度维护模式”

保持22:00-6:00的黄金睡眠时段,此时人体分泌的褪黑素能中和破坏血管的氧自由基。午间20分钟“充电小睡”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提升35%。

4.情绪稳定:构筑“心理防波堤”

每日10分钟正念冥想,能使压力激素皮质醇降低26%。培养“三件好事”记录习惯:睡前记录当天3个积极瞬间,持续6周可显著改善心脏变异性。

5.多喝水:维持血液“理想稀释度”

每小时饮用200ml温水(约半瓶矿泉水),使尿液保持淡柠檬色。加入2片新鲜薄荷叶的水分更能促进微循环,相当于给血液做“水力按摩”。

6.定期检查:建立“心脏健康档案”

35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心脏三联检”:动态心电图捕捉隐匿心律失常,颈动脉超声评估血管“使用寿命”,hs-CRP检测预测炎症风险。夏季前专项检查可提前发现90%的潜在隐患。

特别提醒:当出现“非劳累性牙痛”、“左肩放射性酸胀”、“莫名冷汗”等不典型症状时,应立即含服硝酸甘油并就医。这些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摩尔斯电码”式求救信号。通过科学管理生活细节,能让我们的心脏在炎夏依然保持稳定有力的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