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外科医生的双轨人生:手术刀与显微镜间的马拉松

时间:2025-06-09 17:43:25

清晨6点30分,天光未亮,某三甲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岩已换上刷手服。他的手术日从今天第一台心脏搭桥术开始,预计要连续完成5台手术,最后一台结束时间可能接近午夜。这种工作节奏在外科被称为"马拉松式手术日"——就像运动员需要同时保持爆发力和耐力,外科医生既要在手术台上精准操作,又要在手术间隙完成科研论文的修改。这种双轨并行的生存状态,已成为当代外科医生的集体画像。

临床战场:刀尖上的生死时速

上周二的手术室里,张岩团队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冠心病患者。65岁的男性患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合并糖尿病和轻度肺功能不全,心脏搭桥术的麻醉风险评分高达4级(属于高风险)。这类手术需要从患者腿部截取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同时要在跳动的心脏表面完成毫米级的血管吻合。手术团队术前进行了3小时的多学科讨论,最终决定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搭桥术",这种术式能减少体外循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破坏,但对主刀医生的缝合稳定性和团队配合要求极高。当手术进行到关键阶段时,监护仪突然显示ST段抬高,麻醉医师立即提示可能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张岩需要在一分钟内做出决策:是继续完成既定吻合方案,还是转为传统体外循环手术?这种时刻,临床经验比论文里的统计学数据更有说服力。

科研赛道:实验室里的隐形手术

每周四下午是张岩雷打不动的科研时间。作为微创心脏手术方向的学科骨干,他正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蛇形手术机器人血管吻合技术"项目。这项研究需要将传统开胸手术的缝合精度复刻到直径仅8mm的机械臂上,相当于要求厨师用钓鱼线完成微雕作业。但现实情况是,上周因紧急加台了两例主动脉夹层手术,他不得不取消实验室的动物实验。这种冲突在职称评审季尤为明显——副主任医师晋升要求近五年至少主持1项省部级课题,发表3篇SCI论文,而张岩的论文被某期刊要求补充的对照实验数据已逾期两周。

时间账簿:撕裂的24小时法则

翻开张岩的电子日程表,可以看到典型的三明治结构:每周3个手术日平均完成12-15台手术,耗时约50小时;出门诊、查房等临床工作再消耗20小时;剩余的科研时间被迫碎片化,像用手术剪裁切的布条。去年他主导的临床研究显示,采用杂交手术室(同时具备开放手术和介入治疗功能)能使患者住院时间缩短30%,但这项成果的论文却因缺乏基础机制研究被期刊评为"临床价值突出但学术深度不足"。这种评审悖论就像要求米其林厨师同时具备分子料理的理论造诣——当临床医生把时间投入到机制研究时,又可能被批评"脱离临床实际"。

双轨突围:寻找临床与科研的最大公约数

在带教住院医师时,张岩常强调"手术记录就是最好的科研素材"。他要求团队采用标准化手术视频记录系统,将关键步骤的影像资料自动归档。这种工作方式意外催生出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微创手术的血管牵引器,灵感来自处理钙化血管时的临时改良;另一个是智能手术器械计数系统,源于某次接台手术中发生的纱布清点失误。这些来源于临床痛点的创新,正在形成新的评价范式——某省级医院已将"临床技术创新转化"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相当于用科研成果反哺临床需求。

夜幕降临,当张岩完成当天最后一台二尖瓣修复术时,手术室护士长递来两份文件:明天第一台手术患者的知情同意书,以及期刊发来的论文修改意见。在更衣室的灯光下,他同时审阅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体征"——监护仪上的心电图波形,和审稿人标注的统计学P值要求。这种持续的双轨并行,或许正是当代外科医生必须修习的进阶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