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45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2025年全球健康报告:趋势、威胁与行动指南
时间:2025-05-27 15:49:22
一、全球健康趋势:寿命延长背后的隐忧
2025年全球平均寿命预计达到73.4岁,比2020年增加1.5岁,但这串数字背后是明显的区域差异。发达国家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管理技术进步寿命显著延长,而部分低收入国家仍受疟疾、腹泻等可预防疾病困扰——相当于每10个死亡案例中,有4个本可通过基础医疗干预避免。医疗资源分布像“倒金字塔”:占全球人口15%的高收入国家消耗了65%的医疗研发投入。
二、头号健康威胁:从病毒到信任危机
H5N1禽流感正在动物种群中加速变异,2025年已出现32例人畜共患病例,病死率高达52%。这种病毒就像“定时炸弹”,一旦获得人际传播能力可能引发全球大流行。但比病毒更棘手的是ECRI机构列出的“患者安全十大威胁”——忽视患者诉求、AI医疗误诊、网络攻击导致病历泄露等问题,直接动摇了医疗体系的信任基础。例如某国因AI误读CT影像延误治疗,导致当月医疗纠纷激增40%。
三、政策工具箱:需要三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超前投入”。中国通过“十四五”规划将公共卫生支出占比提高至7%,建立3000个县级疾控中心,这种“防波堤式投入”使基层应对疫情速度提升3倍。第二把钥匙叫“倾听按钮”,美国克利夫兰诊所设立患者体验官岗位后,用药错误投诉下降28%——证明把病患当合作伙伴而非管理对象更有效。第三把钥匙关乎“信息防疫”,德国通过立法要求社交媒体对健康类谣言48小时内标注警示,错误疫苗信息传播量锐减62%。
四、普通人能做的五件小事
定期查看官方发布的传染病地图(类似天气预报),避开H5N1禽流感活跃地区;
学会用“3问法则”与医生沟通:这个检查为什么需要?有其他方案吗?最晚何时做决定?
给手机医疗APP做“安检”:关闭非必要定位权限,像保管银行卡一样保护基因检测数据;
加入社区互助医疗网络,用“共享药箱”模式应对突发药品短缺;
用“三色原则”搭配膳食:每餐保证有绿色蔬菜、白色蛋白质和红色抗氧化食材。
健康从来不只是医疗问题。2025年的挑战在于,我们既要防范肉眼看不见的病毒,也要修补看得见的系统裂缝。当各国忙着设定GDP目标时,或许该把“国民健康焦虑指数”也放进考核清单——毕竟,能让人安心活着的世界,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